早期乌克兰汉学的确立与发展(19~20世纪初)
摘要: 乌克兰汉学源远流长,自18世纪东正教传教士时代即已萌生。柯维典为现乌克兰汉学协会主席,曾对乌克兰汉学从古自今的历史做过专门化的系统梳理。该文专门探讨该国19世纪
《中国丛报》早期的“书评”专栏 ——19世纪英
摘要: 马礼逊、裨治文等在华英美传教士创办的《中国丛报》,经过二十年的刊行成了关于中国的西方知识宝库。 基于19世纪初的各种形势,创刊人突出强调了学术的现场性和当代性,
Chinese Philosophy’s Hybrid Identity
Seminar Room A, China in the World 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ANU, Canberra Thursday, 2 June, 2016, 4:00pm to 5:30pm
- ·深研儒佛之道——梅约翰教授访谈
- ·索尼娅·布雷思勒与她“中国模式”
- ·链接中国:在澳洲研究汉学
- ·翻译牵动文学命脉 ——访韩国著名翻
- ·以语言与艺术为桥梁的汉学研究
- ·意大利汉学家毕罗—— “我对汉字和
- ·浦安迪:透过评注理解中国古代思想
梅约翰(John Makeham) ,著名汉学家,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拉伯筹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哲学》(M...
人物简介 索尼娅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国作家,2005年毕业于巴黎第十二大学,获哲学与认识论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巴...
邓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兰汉学家和翻译家,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汉学系教授,现任《新西兰亚洲研究杂...
金泰成(김태성),韩国著名翻译家,韩国汉声文化硏究所所长。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毕业于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获文...
林西莉教授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瑞典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摄影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致力于汉...
如果只闻其声,人们可能意识不到毕罗是外国人,他的普通话标准流畅,还夹杂着些许儿话音。他的名字“毕罗”则取自《庄...
浦安迪(Andrew H. Plaks),194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7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荣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