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说 | 伊豆原 英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译从业者需要“善始且善成”
来自日本的青年汉学学者伊豆原 英悟先生不仅仅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牢固的学术基础,更是凭借自己对儒学与中国文化炙热的情感,在“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的座谈会讨论中提出了对
巴基斯坦人的中国缘 | 阿兰:《中国画报》让我爱上中国
作者介绍:Mazhar Alam(中文名阿兰),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专家,人类学家、教师和研究者。他自1994年以来一直住在中国。在此期间,他曾在多所大学任教,曾在河北电视台和《中国
杜光民:在翻译中遇见中国
杜光民,缅甸翻译家,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资深会员。他致力于中国文学的翻译工作,积极向缅甸读者推广中国文学。
一位瑞士女汉学家的“取经路”
瑞士人林小发对中国的兴趣,始自14岁。 她第一次发现汉字,是在中学地理教室中的一本很老的地理书上。 书上列出了几个与地理有关的汉字,如“江”“河”“海”之类,并说明了
白罗米:文学翻译,让罗马尼亚人走进一个美好的中文世界
白罗米,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资深会员、罗马尼亚翻译家、汉学家、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曾5次赴华参加汉语研修班,致力于汉语教学研究,翻译出版了多部中国文学
拉脱维亚汉学家贝德高—— “我与中国有着不解
拉脱维亚汉学家、拉脱维亚大学孔子学院拉方院长贝德高教授是一位经历丰富的传奇老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他热爱教学,育人无数,是拉脱维亚汉语教学事业的奠基者;他潜心钻研,编纂
瑞典汉学家扬·米尔达:向西方讲述中国故事
扬·米尔达(Jan Myrdal)是瑞典作家、评论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一生著作等身,心系中国,至今已发表200多部(篇)评析和介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著述,其中以1962年至1994年5次采访延安南郊柳林
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巴拉诺夫—— “为双方
我一直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所吸引,对汉字着迷,酷爱中国文学和美食,对中国人民充满感情。”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巴拉诺夫现居俄边境城市赤塔,曾先后在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和福建
高罗佩的“译”事“琴”缘
荷兰外交官、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热衷中国传统文化,其著作、译作涉及中国古代音乐、书法、美术、侦探文学等方面。高罗佩的成就大多与翻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西班牙汉学家:“将中国文学之美传递给更多读者”
走进西班牙汉学家阿丽西亚·雷林科的家中,迎接我的是她一贯略带羞涩的笑容。可当我们谈论起中国古典文学,她立刻变得侃侃而谈,任何一位听者都能被这份热情所感染。从1976年开始学习汉语到现在,雷林科对于汉语和中国文学的热爱已经延续了40多年。
- ·翁鸿鸣:用文学的力量感知实实在在
- ·半个世纪的中国研究——访澳大利亚
- ·索尼娅·布雷思勒与她“中国模式”
- ·翻译牵动文学命脉 ——访韩国著名翻
- ·链接中国:在澳洲研究汉学
- ·深研儒佛之道——梅约翰教授访谈
- ·翻译与研究:站在中国文学研究的前
近期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与翁鸿鸣进行了一次线上对话。聚焦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翁鸿鸣分享他的创作与翻译经历,介绍...
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是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早年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后获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澳大利亚国立...
人物简介 索尼娅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国作家,2005年毕业于巴黎第十二大学,获哲学与认识论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巴...
金泰成(김태성),韩国著名翻译家,韩国汉声文化硏究所所长。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毕业于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获文...
邓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兰汉学家和翻译家,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汉学系教授,现任《新西兰亚洲研究杂...
梅约翰(John Makeham) ,著名汉学家,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拉伯筹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哲学》(M...
伊维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兰的达伦(Dalen),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