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外视点

谁是汉学家心中下一个中国诺奖作家?

来源:译研网 作者:时间:2014-08-23 12:01

新华网北京8月20日电(程卓 刘洋)莫言之后,谁最有可能成为中国下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除了中国人,其实一些爱好中国文学的国际友人心中也有自己的人选。

    “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来自16个国家的30位知名汉学家、翻译家就如何解读中国故事展开研讨。采访中,他们也“提名”了自己心中的下一个中国诺奖作家候选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刘震云是其中大热人选之一。汉学家们对他作品的评价包括:“充满幽默”、“对人和社会有深入观察和描写”、“作品兼具故事性、哲学性和文学性”等。很多外国汉学家极力推荐刘震云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

    此外,阎连科、贾平凹和余华,也都获得“评委”赏识。汉学家们认为,阎连科的作品“表现手法与众不同、修辞像诗歌一样美丽”;贾平凹“文学功力深厚、文字漂亮”;余华的作品包含着“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

    还一些专家也表示喜欢毕飞宇、韩少功、阿来等中国作家。

    以下是部分汉学家采访实录:

    ——林恪(荷兰),中国文学翻译、博士,曾获2012年荷兰文学基金会翻译奖。译作包括《围城》(钱钟书)、《马桥词典》(韩少功)、《孽子》(白先勇)及鲁迅、沈从文等人的中短篇和散文等。

    “我个人很喜欢史铁生,他的作品让人感到‘另类’,同时对人的心理描写很细致。说到诺贝尔奖,我认为很多人都有机会,我认为韩少功也很好,他的《马桥词典》以词典形式写作很新鲜,同时又融合了小说和散文体裁的写作方式,既讲故事又有作者的思考,这一点很像西方的昆德拉,我认为这样的探索很有意思,可能也是西方读者比较感兴趣的。”

    ——金泰成(韩国),韩国汉声文化研究所代表、文学博士,曾任梨花女子大学翻译研究所讲师。译作包括《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无雨之城》(铁凝)、《我叫刘跃进》(刘震云)、《为人民服务》(阎连科)等。

    “我认为毕飞宇、阎连科、刘震云等人有机会。刘震云的作品充满幽默,又包含中国式的逻辑。阎连科有时会用一些很极端的表现手法,与众不同,同时他的修辞又像诗歌一样美丽。我还看过一些毕飞宇的短篇,我认为他的作品很有想象力、很有智慧,文字洗练,我非常喜欢他的《青衣》。我也很关注中国‘70后’作家,他们的很多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变化最快的一段时期。”

    ——罗流沙(俄罗斯),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东方系副教授。译作包括《我这一辈子》(老舍)、《黑氏》(贾平凹)、《彩虹》(毕飞宇)等。

    “很难说中国下一个诺贝尔奖会在何时出现,但我认为中国包括王蒙、贾平凹、余华等很多人都是世界一流的作家,我也一向非常喜欢莫言。他们的作品都体现了人文精神和对人生、人性的思考,他们的思考和写作方式与我们国家的作家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在俄罗斯也很受欢迎。”

    ——林雅翎(法国),法国当代汉学家、翻译家。译作包括《红高粱家族》(莫言)、《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冯唐)、《受活》(阎连科)、《花腔》(李洱)等。

    “我对中国很多作家不太了解,但我很喜欢阎连科,我对他的作品比较熟悉,他的故事都是关于中国的,同时也有所有人类都能理解的情感。”

    ——莉娅娜(墨西哥),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教授、研究员。译作包括:《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坚硬的稀粥》(王蒙)、《茶馆》(老舍)、《倾城之恋》(张爱玲)等。

    “我认为是刘震云!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写得真是太好了!他对人、对社会、对中国有很深入的观察和描写。”

    ——桑禀华(美国),美国史密斯大学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副教授。译作包括《狗日的粮食》(刘恒)、《春暖时节》(茹志鹃)及部分《道德经》和古代诗词。

    “刘震云是我心目中的一个候选人,他的作品兼具故事性、哲学性和文学性,我认为很能吸引读者。贾平凹我也非常喜欢,他的文学功力很深,文字很漂亮,但他作品中最精彩的文字很难翻译出来,恐怕会影响外国读者对他的欣赏。此外余华和李洱也很不错。”

    ——穆赫森·赛义德·法尔加尼(埃及),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外语学院中文系教师。译作包括《论语》、《道德经》、《战国策》等。

    “我认为巴金没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很遗憾的。”

滚动新闻/Rolling news
推荐专题/Recommend special
学者访谈/Interview    更多>>
  • 半个世纪的中国研究——访澳大利亚汉

    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是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早年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后获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