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汉学家眼中伟大宋朝
曾担任亚洲研究协会主席的美国学者罗兹·墨菲称宋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在《亚洲史》中这样评价宋朝,“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瑞士著名汉学家畅谈《孙子》奇正术
《孙子兵法》的全球价值在于可以用孙子奇正的眼光来观察西方的一些现象”,瑞士汉学家、谋略学家、孙子研究学者胜雅律感叹,中国2500年前的《孙子》是让他最为好奇的一本著作,而《孙子》的奇正术是他最为叫绝的谋略艺术。
德国汉学家顾彬:作家不能把自己卖给市场
研究中国文学40多年的汉学家顾彬背着双肩背包,走上南京理工大学“艺文访谈”的讲台,全程用汉语和同学们分享对中国文学的感悟。他坦言对中国文学“爱恨交织”:不吝赞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同时又毫不客气地批评当代一些作家过度追逐名利,“快把自己卖给市场了”。他提出中国当代文学要回归文学本身,重建自己的家园。
法国汉学家:西方人如何理解中国
为何我们听不见中国?为何我们看不见中国?即使当她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看到的也常常不是她本身,而是我们自身的一个侧影。无论哪个时代,我们似乎都在想象她,仿佛真实只能通过谜的面目向我们展现。而我们都知道,谜的神秘,在于观者的智慧与想象,而并非来自被观者本身。为什么中国那般神秘?而我们与中国的距离,难道比我们自身内部存在的距离更大吗?如果真是这样,中国的神秘,难道来自于我们对“他者”的某种需要?也许是这样,但是心理机制并不能涵盖法国——当然还有许多其他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它只是一个恒久的框架。我们对中国“误解”的历史很长,现在不能再持续下去了。
汉学家白亚仁:莫言得道,文学飞升
美国波莫纳学院亚洲语言文学系教授、著名汉学家白亚仁现身蓉城,特别提到去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让中国文学在海外影响力有很大提升。
- ·翁鸿鸣:用文学的力量感知实实在在
- ·半个世纪的中国研究——访澳大利亚
- ·索尼娅·布雷思勒与她“中国模式”
- ·翻译牵动文学命脉 ——访韩国著名翻
- ·链接中国:在澳洲研究汉学
- ·深研儒佛之道——梅约翰教授访谈
- ·翻译与研究:站在中国文学研究的前
近期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与翁鸿鸣进行了一次线上对话。聚焦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翁鸿鸣分享他的创作与翻译经历,介绍...
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是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早年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后获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澳大利亚国立...
人物简介 索尼娅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国作家,2005年毕业于巴黎第十二大学,获哲学与认识论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巴...
金泰成(김태성),韩国著名翻译家,韩国汉声文化硏究所所长。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毕业于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获文...
邓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兰汉学家和翻译家,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汉学系教授,现任《新西兰亚洲研究杂...
梅约翰(John Makeham) ,著名汉学家,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拉伯筹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哲学》(M...
伊维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兰的达伦(Dalen),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