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吴芳思《留学北京》出版
完整书名:《留学北京:我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经历》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3月版
导读:
这是一本详述外国留学生在老北京生活的点滴的书,让我们了解中国人在“文革”中经历的痛苦生活时,体味外国留学生在中国所受的“悲喜交加”的待遇。
同时,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在“文革”末期,依旧政治环境动荡,作者吴芳思通过一个外国人的眼睛,用细腻、鲜活的笔触,生动记录了中国那一段独特的历史;以真实、具体的人物及事件,再现了特定年代中不同地域的社会情状。
1975年,作为英国文化委员会和十名赴英学习的中国学生的交流项目,吴芳思和另外八名英国学生到北京学习了一年。中国学生都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学习英语,以便继续进行“文化大革命”。可是他们却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
吴芳思和同班的中国学生一样,有半年时间在工厂里,跟制造火车头的工人们在一起;或者在农田里,向农民学习如何捆白菜;在泥水里,学习如何插秧……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里度过的。每个星期六上午,有两个小时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必修课。此外体育课也是必修的,包括练太极剑、推铅球和扔手榴弹。……
但她还经历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这一“文革”最后一次大规模政治运动,以及1976年清明悼念周恩来活动等一系列事件……
作者:吴芳思(FrancesWood),英国著名的汉学专家,长期担任英国图书馆中国部负责人,对中国文化与典籍有较深的了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留学北京。近年已经退休,现在生活在伦敦。
著作有:《马可·波罗去过中国吗?》(1995),《华人与狗不许入内:中国通商口岸的生活,1843-1943》(1998),《留学北京:我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经历》(2000),《中国指南》(修订版,2002),等等。
全书目录: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
第二章 典型的革命生活
第三章 第一本汉语教材
第四章 交通规则
第五章 起士林餐厅
第六章 决心书
第七章 冰冷的床单
第八章 第一次向遗体告别
第九章 两首诗和又一次葬礼
第十章 严寒
第十一章 不是大学而是晴雨表
第十二章 外交事务
第十三章 我的“流毒”
第十四章 反面教材
第十五章 朝鲜英语
第十六章 不会插秧
第十七章 消防队员
第十八章 盛夏和第三次追悼会
第十九章 假期和地震
第二十章 余震
第二十一章 案又翻过来了
- 上一篇:《一战华工在法国》中文版北京面世
- 下一篇:罗鹏《裸观:关于中国现代性的反思》出版
- ·意大利汉学家毕罗—— “我对汉字和
- ·浦安迪:透过评注理解中国古代思想
- ·三位知名外国汉学家:中国取得的成
- ·德国汉学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
- ·剑桥大学汉学研究的见证人——访英
- ·从晏子到麦家,英国汉学家米欧敏如
- ·宇文所安:必须质问是否真的存在一
如果只闻其声,人们可能意识不到毕罗是外国人,他的普通话标准流畅,还夹杂着些许儿话音。他的名字“毕罗”则取自《庄...
浦安迪(Andrew H. Plaks),194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7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荣休...
相比于多数外国人,汉学家对新中国成立70年后的巨大发展有着更敏锐的观察与更深刻的体会——他们熟悉中国的语言与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已经提出了这种双赢的思想。从农耕社会来看,其中包含着一种成功的逻辑:如果一方邀请另一方进行农...
鲁惟一(MichaelLoewe,1922—),英国著名汉学家、秦汉史专家、剑桥大学荣休教授。他先后就读于剑桥珀斯中学、牛津大学莫...
米欧敏(Olivia Anna Rovsing Milburn,1976— ),英国汉学家、翻译家、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汉语教授。她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剑桥...
当前最著名的前现代文学研究学者宇文所安,现任哈佛大学James Bryant Conant大学讲座教授,历经四十多年的教职,于2018年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