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头条

汉学家说 | 伊豆原 英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译从业者需要“善始且善成”

来源:中国文化研译网 作者:康泽宇 时间:2021-11-05 19:45

来自日本的青年汉学学者伊豆原  英悟先生不仅仅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牢固的学术基础,更是凭借自己对儒学与中国文化炙热的情感,在“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的座谈会讨论中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外译工作的宝贵意见。“夫唯道,善始且善成。”伊豆原先生本科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日本古典文学专业,现为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向的在读硕士。更重要的是,他对翻译工作十分熟悉。有着18年从事翻译工作经验、用四年时间走遍了89个国家的伊豆原先生,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见解一以贯之,通过举例与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译工作成功之道需要做到“善始善成”,从而联想到成功的译著是文史哲的翻译工作者对传统典籍融汇哲思,从而完成二次创造的过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儒学是一种教化之学问

早在“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开营仪式的自我介绍环节,伊豆原先生就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对儒学的独特见解。在做完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伊豆原先生以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出发,把“儒学与儒教”这样一个饱含争议性的话题做了简要的回应,他巧妙地将问题引向了儒学的教育价值。“中国可能叫儒家、儒学,日本叫儒教,但是这个教不应该把它理解成宗教,应该是教,重点是教化的含义”紧接着,他秉承着老夫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将此次研习营看作是通过实践来提升自我学术能力的机会。可谓是“功夫在诗外”,他对于传统儒学的研究不仅停留在文献典籍本身,而是不断地用实践与交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与他长期从事外事翻译活动也有极强的联系;他认为;翻译工作需要做冷板凳,可更需要同行业学者和从业者的交流互鉴,才能够不断精深。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翻译工作要“术”“道”兼具
在“儒学与传统文化外译工作”的研讨会环节,伊豆原先生积极发言,对几位学者的观点都做了回应与探讨。其中,他主要阐述了翻译工作者的“道”与“术”的思辨问题。对于中国文化(儒家)的传统概念,譬如“仁、义、礼、智、信”,不同母语的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工作中有不同的处理标准。而佛教经典《般若心经》在日本直接采用玄奘翻译本的汉文音读的方法,同时也翻译为现代日文供一般人学习。前者最大化的保持了汉文原意和原音,后者更易于读者理解。伊豆原先生认为,类似的问题是以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而他个人倾向于在译著中最大限度的保持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样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那么,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只是语言能力和翻译水准,也就是要有合格的从业水平,精湛的“术”;更要求翻译家们要不断地对儒家思想或儒家学说深入研究。除了紧跟行业最新的解读,也要在比照通行本的情况下去进行外译,才能让工作更加严谨客观。譬如:我们今日看到的道德经通行本记载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而最新在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发掘的《道德经》版本中,却是“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类似的争议,是要译者去多方面查证,做许多除了翻译能力语言能力之外的研修工作。所以,伊豆原先生提出倡议:是否要求书籍典籍翻译的从业者只翻译其擅长领域,甚至于一到两个学科的作品,用来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

信,达,雅”——译者所要追求的标准
伊豆原先生在解释上面的问题时,同样引用了清代学者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我个人经验来看,能够达到‘信’已经非常不容易。但是在‘信’的过程当中,不是完全分开的东西。如果没有‘达’的东西,译出来的东西好像在用自己的语言说外语,要达到‘达’必定有一些修改,甚至要‘雅’,就要找到非常合适的词。”伊豆原先生表示,一些外文的词汇或诗歌很难用另一种语言来准求表达,要么会失去原意、要么会丢失美感。“‘信、达、雅’”是一种翻译的标准,更表示了一种翻译的境界。中国每一个经典学派的文献,因为日本从高中生开始就要训练汉文的训读,在明治维新之前一样是所谓的经学、小学,是所有学术的主体,没有西学东渐以后的理工或者分科,现在日本照样在高中有汉文的训读,所以一般修习文科的日本国民读汉文没有问题,只要打上训读点,甚至不用写假名。伊豆原先生接着列举了文学名著《源氏物语》作为范例,“就像古语《源氏物语》这一本小说,翻译成无数的现代语的版本,但是每一个版本不尽然有它的好。‘和歌’一篇的诗文尤其有代表性,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与谢野晶子翻译版本,是保持了和歌日文,并没有进行现代语的翻译。”所以对于文史哲的译著作品来讲,译者追求的是“信、达、雅”的境界,而对读者的群体也有特别的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才能享受到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美感与内涵。

人物小记:
伊豆原 英悟(Eigo Izuhara),“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2021”营员之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工作以来,多次担任专业领域翻译以及国际商务会议翻译。2007-2010年,任职于株式会社尼康香港分社,担任专职翻译及口译。2012-2019年,任职于日立制作所东京总社。曾在日本岩手大学访问团访问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时做主要翻译。发表译作《远读的系谱》、论文《从花间词中的“男子作闺音”看闺怨情感》。
 


滚动新闻/Rolling news
推荐专题/Recommend special
学者访谈/Interview    更多>>
  • 周大新、谢赫访谈录:文学翻译是译者

    近日,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会员、埃及汉学家谢赫最新翻译的阿拉伯语版《21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