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出访为什么要带上中国作家
多年以后,面对眼前的铁路,这个已经初长成的姑娘将会回想起老师带她去见识李克强的那个下午。那时的里约热内卢,贫民窟和山峦沿地面起伏排开,奔流的少年脚上粘着足球,城市里到处可见的笑容宛如史前巨风刚刚吹过。
人们记住的是,那年这个来自中国的总理带来了几百亿美元的大单,新闻上诉说着这些可能带来的重大改变。这个小姑娘记住的是,那次盛大的中国代表团有三个作家,其中一个的书,在她哥哥的书架上就有。
为什么是作家?
无论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还是之后,莫言都毫不掩饰拉美文学,尤其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他的影响。就像今天这篇岛文的开头,是模仿《百年孤独》的开头一样,文学家莫言,始自对马尔克斯的模仿。
另外两位铁凝、麦家,以及他们这一代作家,几乎没有哪个不受拉美文学的熏陶。去年岛叔采访麦家同志,他谈起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波拉尼奥、帕斯等等作家,如数家珍,跟他座谈的拉美作家和记者听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没想到,远隔万里的中国人,竟然这么熟悉他们的文学。
因为,拉美的文化界,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国,几乎是一无所知。孔子学院拉美中心执行主任孙新堂博士曾跟岛叔说,他接触过很多拉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包括学者、公务员,提到亚洲文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村上春树。
“让他们说出一个中国作家的名字,太难了”。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对中国文学应当是极大的肯定,可当时在墨西哥城的书店里,一本莫言的书都找不到。
十多年来,中拉的经贸关系空前火爆,可文化上的交流远未到位,虽然我们的产品遍布拉美大街小巷,可文化上,我们是绝对逆差。
这其实也是克强带作家来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是麦家?
三个人当中,铁凝是作协主席,跟着出来不奇怪;莫言是诺奖得主,跟着出来也不奇怪;麦家,这个以谍战题材闻名的小说家,为何也会来拉美?
因为麦家的书,在西语世界影响力太大。
2014年6月,西语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西班牙行星集团出版了麦家的代表作《解密》西文版,首印量上来就是3万册,还给了麦家12.5%的版权分成,这是国际顶尖作家的待遇。
此外,行星集团还比照马尔克斯,为麦家打造了一个月的推广行程:《解密》的广告在马德里18条公交车亮相;麦家本人被邀请访问西班牙、墨西哥和阿根廷;行星集团甚至还专门制作类似电影大片的宣传广告。
“中国的丹·布朗”,“你不可不读的世界上最成功的作家”……宣传片里的广告语,让麦家在西语世界名声大噪:三万册的首印量,不到一年时间已经全部销售一空:在阿根廷更是登上畅销书榜首,上市两个月就告售罄,墨西哥也在加印第二版。
岛叔有一个朋友,是从事西班牙语版权交易的商人。他跟岛叔说,虽然翻译成西语的中国作品并不算太少,但真正进入商业市场的却是凤毛菱角。每年进行西语版权交易的中国作品不会超过10本。即便最终走进了书店,销量也就只有几百本。
所以像麦家这种阵仗,是前所未有的热闹,代表团里,自然少不了这位在拉美名声大噪的中国人。
为什么是拉美?
此次三位作家的主要活动,是在哥伦比亚参加中拉人文交流研讨会,克强总理和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将一同出席,规格不可谓不高。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故乡举办这样的活动,显然是精心的安排,而两国领导人的捧场,也表达了对中拉文化的重视,这也是此次克强拉美行的亮点之一。
其实,早在去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巴西时,提出的构建“五位一体”的中拉关系新格局中,就将“人文上互学互鉴”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到了今年年初的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上,又将2016年被确定为中拉文化交流年。
同时,未来5年内,中方将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6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6000个赴华培训名额以及400个在职硕士名额,邀请1000名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政党领导人赴华访问交流,并于2015年启动“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千人培训计划。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不仅在于经济和军事实力,更在文化的影响力。对于中国来说,加强文化的交流,无疑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拉丁美洲虽然与我们相隔万里,但正是因为离得远,少了很多政治、地缘和文化上的敏感,能让彼此心平气和地谈谈文化。同时限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拉丁美洲曾长期是我们对外战略的薄弱环节,加强同拉美的文明对话,也符合我们完善国际战略布局的现实需求。
不过,相比做贸易,文明的对话要艰难的多。麦家曾经说,文学输出是精神输出、意识输出,是要去影响别人原有的文化、精神和意识模式的。
这意味着,中拉文明的对话,只能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克强总理这一趟,只是开了一个头,在未来的数年中,中拉的文明对话,还需要更多的力量。- 上一篇:汉学不是中国文化的简单复制
- 下一篇:白俄罗斯星星出版社加强中国图书出版
- ·索尼娅·布雷思勒与她“中国模式”
- ·翻译牵动文学命脉 ——访韩国著名翻
- ·链接中国:在澳洲研究汉学
- ·深研儒佛之道——梅约翰教授访谈
- ·翻译与研究:站在中国文学研究的前
- ·感受中国,书写中国 ——访加拿大著
- ·以语言与艺术为桥梁的汉学研究
人物简介 索尼娅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国作家,2005年毕业于巴黎第十二大学,获哲学与认识论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巴...
金泰成(김태성),韩国著名翻译家,韩国汉声文化硏究所所长。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毕业于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获文...
邓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兰汉学家和翻译家,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汉学系教授,现任《新西兰亚洲研究杂...
梅约翰(John Makeham) ,著名汉学家,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拉伯筹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哲学》(M...
伊维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兰的达伦(Dalen),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诗人、翻译家和油画艺术家。早年曾就读于蒙特利尔大学,获文字学与语言学博士...
林西莉教授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瑞典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摄影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致力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