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学图库

“国际汉学与汉籍流传”学术研讨会

来源:译研网 作者:时间:2012-12-18 02:12

2010年11月13日至14日,“国际汉学与汉籍流传”学术研讨会分别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和北大博雅国际酒店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办,刘玉才、荣新江教授负责召集,来自美国、日本、瑞典、英国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藏书、出版单位的近三十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海外汉学研究中的问题和域外汉籍的流传及其参与异质文化发展的情况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  
  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袁先生在致辞中指出,域外汉籍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加强国内外学者的联系与交流,以促进这一领域的研究。此外,袁先生还简要介绍了北大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的情况。基地由国家汉办和北大共同筹建,旨在发挥北大在文、史、哲、考古等学科的整体优势,吸引国外和港澳台成就卓著的汉学家前来进行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基地工作的重点并不是简单地介绍国外汉学家以及国外汉学的历史和现状,而是推动中国古代典籍和当代研究著作对外传播,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基地自成立以来,已经在汉学图书馆建设、学术著作外译、学术交流、创办杂志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幕式由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助理、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主持。
 
\ 
  
袁行霈先生致辞
  
  开幕式后,北京大学的严绍璗教授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艾思仁(Soren Edgren)教授分别发表了会议主旨报告。严绍璗教授以《汉籍的外传与文明的对话》为题,阐释了国际汉学中域外汉籍研究的逻辑过程。严教授特别指出,汉籍的流布对汉学的形成与发展、异质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而对域外汉籍的整理研究应在传统文献学的基础上,既把握世界文明发展中的汉籍外传途径,同时还要关注外传汉籍参与、影响接受输入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情况,并在多元对话中还原中华典籍的原态。艾思仁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循环式文化迁移的范例:日藏汉籍及其流传》。艾思仁教授认为,汉籍是日本了解中国文化、佛教文化的主要途径。他结合《梵纲经菩萨戒》、《重编详备碎金》等中国刻本、日本仿刻本汉籍实例,详细介绍了汉籍在文学、哲学、医药、建筑、美术等诸多领域对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此后的会议,与会学者在“日本汉籍与汉学”、“欧美汉籍与汉学”、“汉籍中的汉学研究”、“汉籍、汉学与中外文明交流”等四个单元中展开了更为多样和深入的探讨。周振鹤、高田时雄、赵超、傅刚、刘玉才、李明滨、郑吉雄、朱玉麒、张伯伟、商伟、李庆、潘建国、程章灿、张西平、韩琦、耿立群、杨继东、冯德宝(Christer VonderBurg)、汪涛、徐俊、冯锦荣等学者分别作了严谨而详实的报告或即席发言。精彩的报告内容引发了与会学者热烈的讨论,校内外师生旁听了会议。
  
  会议最后,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助理、历史系荣新江教授对本次会议的情况进行了总结。荣教授认为,与会者围绕汉学与汉籍两个领域的问题报告了相关研究的情况,展现了丰富而深入的思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助理、北京大学中文系傅刚教授主持会议闭幕式。

\  
  研讨会后,《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编辑委员会还举行了首次工作会议,在荣新江、刘玉才教授的主持下,与会编委及部分与会代表围绕《通讯》定位、英文学术期刊或专刊创办以及构建国际汉学交流平台、开辟中国学术窗口、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得讨论,取得了许多共识。

滚动新闻/Rolling news
推荐专题/Recommend special
学者访谈/Interview    更多>>
  • 半个世纪的中国研究——访澳大利亚汉

    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是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早年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后获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