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者访谈

翁鸿鸣:用文学的力量感知实实在在的中国

来源:中国文化译研网 作者:王文琪 张潇尹 时间:2021-05-13 09:21

访者按
近期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与翁鸿鸣进行了一次线上对话。聚焦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翁鸿鸣分享他的创作与翻译经历,介绍中国文化在印尼的传播现状,使我们进一步走进了当下印尼华人眼中实实在在的中国。



 
奥古斯丁,中文名翁鸿鸣,印尼华人作家,曾是战地记者、摄影师和旅行者,2016年参与“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现从事文学创作与翻译工作,著有游记《茫茫归途》,译著余华《兄弟》《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

在旅行中思考印尼华人的身份认同

CCTSS:可否请您介绍一下您的工作近况?
翁鸿鸣:我最近刚出版了新书,在着手写下一本,疫情期间也在网上开了写作课。我的新书中文名叫《茫茫归途》,内容主要是关于我们印尼华人该怎么定义自己身份的问题。通过旅行我走过不同的国家,碰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中有很多少数民族群体或者移民群体。作为一个移民、华裔,我将他们的故事与自己的生活对照,在这个过程中也更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的身份。

 

翁鸿鸣(右一)在尼泊尔坨龙垭口
 
这本书今年1月已经出版了,最近我正在创作新书,内容主要是关于我对移民华裔群体身份的概念、身份冲突根源的思考,我想借助游记的形式来思考和讨论我们的身份到底是什么。
 
翻译余华作品是最印象深刻的事

CCTSS:您最近有没有做翻译相关的工作?在从事翻译的过程中您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愿意分享吗?
翁鸿鸣:我去年参加了一个项目,翻译了一本关于邓小平和改革开放的书。除此之外,我也曾被邀请到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参与一些翻译工作。



翁鸿鸣译作:《兄弟》印尼文版

说到翻译的故事,我很喜欢余华,也翻译过他的几部作品。我读的第一本余华的作品是《兄弟》,从中体会到很多与我们印尼华人生活和文化相同的地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等我回到印尼,我立即与出版社联系翻译这本书,最终《兄弟》印尼文版获到了出版社的支持得以出版。现在如果说起关于中国的作品,我们想到的都是武侠小说一类,现代的作品特别少,从中文直接翻译到印尼文的几乎没有,所以出版社都特别支持。


翁鸿鸣译作:《活着》印尼文版

我还翻译了余华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北京国际书展曾与余华一起进行分享,在台上互相交换了故事,还讨论了关于华人身份的相关内容。我觉得这个非常深刻,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
CCTSS:您翻译的余华的作品在印尼出版后读者反馈如何?
翁鸿鸣:很多读者说没有感觉到是中文翻译过来的书。我本人是一个作家,并不是单纯地做翻译工作。我翻译的时候会考虑很多,包括文化语境、故事背景与情节等,会谨慎选择恰当的词汇,所以翻译过来很自然流畅。


用文学凝聚同感的力量

CCTSS:《许三观卖血记》中提到了一些中国的历史问题,您认为类似这样的书是否适合翻译到海外?
翁鸿鸣:我觉得很有必要,很多印尼的读者对中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的了解是非常少的。由于一些政治、历史原因,印尼老百姓可能会有一些关于中国的误解。而这一类书比较真实客观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化,比如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活等。


 
翁鸿鸣译作:《许三观卖血记》印尼文版
 
这样的书是非常好的,可以立体地展现中国社会老百姓的生活,减少印尼老百姓对中国的很多误解。印尼人会通过这些作品了解中国当下的变化,中国的发展和成就是中国人付出了很多辛苦努力换来的,印尼需要更多这样的作品加深两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透过作品真正看到中国,读者会发现大家是一样的,我们有着相似的好与不好的经历。这样的作品会让我们觉得其实中国和印尼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更能让印尼人了解真实的中国。
《许三观卖血记》中讲到了家庭,涉及到亲情这一主题叙事。虽然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但中国人与印尼人一样,家庭中也包含亲情伦理关系,对家庭的爱和理解可以让彼此的心更加靠近。
很多读者说还从中了解到了中国历史,也会想到印尼历史。大家会觉得我们同样经历过一些政治波澜,但我们都是老百姓,都在努力生存与生活。这样的相通之处,会激发印尼人对中国的共情,不是同情而是共情,这种共情就是文学的力量。

 
中国流行文化在印尼

CCTSS:您怎么看待在印尼的青春文学流行趋势?
翁鸿鸣:我出版社的朋友曾翻译过中国的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在中国特别流行,在印尼也一样。如何把中国的网络文学作品比较自然地翻译成印尼文,对于译者们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CCTSS:除了刚才提到的网络文学,哪些作者或者哪种类型的图书会更受印尼读者的青睐呢?
翁鸿鸣:据我了解,儿童文学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哪怕在疫情期间,也是比较受欢迎的,我们也翻译了很多国外的儿童文学作品。至于从中国引进的图书,前两年关于网络商务、中国经济等主题的非常多,关于中国历史的书也曾一度流行。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作品探讨关于印尼华人的身份认同这一主题。总的来说,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书比较多,而中国的爱情小说这一类相对较少。
CCTSS:平时您了解和关注在印尼播出的中国电视剧吗
翁鸿鸣: 自90年代初开始,来自中国的《流星花园》《白蛇传》,还有《倚天屠龙记》等金庸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开始在印尼电视台上播出。印尼的潮流好像就是一直在变化,在中国电视剧流行之前是墨西哥的电视剧,中国潮流过了以后,又换了日本潮流,现在是韩国的。中国电视剧盛行的时候,书店里关于中国的图书也非常多,特别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一类关于中国文化、历史的名著。而现在中国图书没有那么多了,作品的翻译出版主要来自中国的翻译资助项目。
文化传播促进两国交流CCTSS:印尼是“一带一路”东盟地区的关键国家之一,您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会对中印两国交流带来哪些机会呢?
翁鸿鸣:谈到“一带一路”,我们首先会想到“一带一路”铁路设施联通等共建共享项目,而在文化上的关注较少。我觉得我们需要更多的文化领域的正面宣传与交流,比如说两国历史文化的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增进两国的文化认同。
正面宣传并不是指单一的宣传语和报道,而是要落在实处。如果有更多中国文化相关的作品在印尼翻译出版、中国优秀的电视节目在印尼播放,这样的文化交流更有助于减少印尼人对中国的误解,包括对印尼华人的误解。因此,我觉得需要更多的中国文化交流活动与项目来强调印中两国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增进两国人民交好的意愿。



 
另外,中国还有很多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展现中国形象的纪录片,如果可以在这一方面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印尼人将有更多机会了解实实在在的中国。 
 
 

滚动新闻/Rolling news
推荐专题/Recommend special
学者访谈/Interview    更多>>
  • 周大新、谢赫访谈录:文学翻译是译者

    近日,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会员、埃及汉学家谢赫最新翻译的阿拉伯语版《21大厦》